31|通用模块(上):用户模块开发

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:

上一节课分析了一下问答网站的需求,并且搭建起来了前端和后端框架,我们就来填充这个网站的具体内容。今天要做的是用户模块的开发。用户模块基本是所有系统的基础模块,所以如何开发设计用户模块,希望你一定好好掌握。

模块设计

简单回顾一下用户模块的需求分析,分为两个部分,用户注册和用户登录。我们先细化一下每个部分并且定义好它们的接口。

用户注册

首先是用户注册,它的时序图再放一下:

其中包含两个页面,第一个页面是预注册过程页面,用户在这个页面中输入用户名、密码、邮箱。这个页面的路径我们设置为/register。

输入用户名密码之后,它会发送一个邮件到用户的邮箱,在这个邮件中会带着一个确认注册的链接,只有通过点击这个链接,你才算完成验证。发送邮件的邮箱,我使用自己注册的一个126邮箱,最终邮件内容效果是这样的:

用户点击/user/register/verify链接之后,才算正式注册完毕,接着会引导用户进入登录流程。

所以我们梳理一下,预注册这个过程前端和后端一共进行了两次交互,也就是说需要两个接口。

  • /user/register预注册接口

用户在这个接口中带着用户名、密码和邮箱到后端。一般这种注册类接口我们会选择使用POST方法,它的参数为username、password、email三个字段。

前端请求这个接口后,后端的行为应该是将用户的信息存储在临时缓存中,并且向用户注册的邮箱发送一封邮件。如果接口请求正确,返回值直接可以是一个文本字符,提示“注册成功,请前往邮箱查看邮件”。

  • /user/register/verify注册验证接口

这个接口是一个在邮件中的链接,它的参数为token、请求方法为GET,用户点击链接就访问了这个接口。一旦验证成功,就引导用户跳转到登录页面,所以它返回的状态码为重定向301。

用户登录

梳理完用户注册的页面和接口,我们来明确下用户登录的逻辑和接口。

还是看着用户登录时序图分析,在登录页面,用户输入注册时填写的用户名和密码,登录进入问题列表页。

而在问题列表页的头部,右上角有个登出按钮,这个登出按钮能控制用户进行登出操作。

所以用户模块的登录部分实际上要提供两个接口,登录接口和登出接口。

  • /user/login登录接口

在这个登录接口,参数为用户登录所需要的用户名username、密码password。同注册一样,这种对服务端请求的接口我们使用POST方法。

登录接口成功之后,服务端会生成一个代表用户登录态的token,在缓存中将这个token和用户信息进行关联,然后将token返回给前端。所以登录接口的返回值为字符串token。

之后就是上一节课分析过的,前端获取到token之后,将token种到cookie中,后续所有需要登录的请求都要带上这个cookie;而服务端对每个请求都会验证这个带有token的cookie。

  • /user/logout登出接口

登出接口并不需要任何的参数,但是它需要用户以登录态来进行这个请求操作。

怎么判断是登录态呢?服务端可以从cookie中获取这个用户的token,并且根据这个token获取到用户信息,验证用户信息正确,就说明处于登录中。所以可以在验证后将缓存中的token信息删除,让这个token实际上失效,后续用户必须再次进行登录操作获取一个新的token了,这样就完成了登出的效果。

所以这个接口并没有请求参数,由于触发它的是一个链接,所以选用GET方法,返回值就是一个字符串,告诉用户登出成功/失败即可。

好,梳理一下关于用户模块的需求和接口。我们一共要实现这么四个接口:/user/register预注册接口、/user/register/verify注册验证接口、/user/login登录接口、/user/logout登出接口。

后端开发

明确了要实现的四个接口,也明确了各个接口的参数和返回值。下面正式开始我们的后端开发之路。后端开发这块,我们按照这样的步骤:

1,接口swagger化

2,定义用户服务协议

3,开发模块接口

4,实现用户服务协议

这种开发流程每一步都有具体意义。

由于在实际工作中,前端和后端一般是并行开发的,所以前后端都是通过接口来进行交互的。而前面分析明确的所有接口和参数都是在我们的“脑海”中,需要有一个界面将这些接口和参数都展示出来。这个时候就自然想到了hade框架集成的swagger,所以第一步,我们先将接口swagger化,让前后端并行开发成为可行。

其次,一切皆服务,我们的用户模块也对应一个用户服务。这个用户服务其实不仅仅给用户模块使用,后续qa模块也会使用到。所以这个用户服务提供哪些服务协议给上层业务模块呢?这个是第二步要思考。

定义好用户服务提供的协议之后,我们如何确定这个用户服务协议是能满足要求的呢?这就是第三步。如果可以满足我们的模块接口需求,那么这个用户服务协议是ok的,就可以直接使用这些用户协议来开发具体模块接口了。

最后一步才是最终实现,只需要使用各种其他服务比如ORM、cache等,来实现我们的用户协议,最终就完成了整个后端开发。

接口swagger

按照步骤,先实现接口的swagger化,回忆一下第23章讲集成swagger自动生成文件来管理接口,我们着手编写可以生成swagger-UI的swagger注释。

首先修改app/http/swagger.go文件,这个文件以注释形式说明swagger概览,包括基础调用地址、接口版本等。所以这个swagger.go文件,我们只需要增加关于这些信息的注释即可,格式你可以参考swaggo的官方文档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// Package http API.
// @title hadecast
// @version 1.0
// @description hade论坛
// @termsOfService https://github.com/swaggo/swag

// @contact.name jianfengye
// @contact.email jianfengye

// @license.name Apache 2.0
// @license.url http://www.apache.org/licenses/LICENSE-2.0.html

// @BasePath /
...

它最终对应的就是swagger-UI的头部:

接着,我们按照上节课的设计,在接口和返回对象的app/module/user目录中,接口不全放在一个文件里,而是一个接口用一个文件存放。那就要定义四个文件分别存放这四个接口:

  • app/http/module/user/api_register.go
  • app/http/module/user/api_verify.go
  • app/http/module/user/api_login.go
  • app/http/module/user/api_logout.go

然后定义好四个接口来实现具体的方法。关键是在方法的头部,要以swaggo的规范填写对这个接口的请求和返回值要求。这里我们就以参数稍微复杂一点的api_register为例,其他接口的实现大同小异,你可以参考GitHub上的代码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type registerParam struct {
UserName string `json:"username" binding:"required"`
Password string `json:"password" binding:"required,gte=6"`
Email string `json:"email" binding:"required,gte=6"`
}

// Register 注册
// @Summary 用户注册
// @Description 用户注册接口
// @Accept json
// @Produce json
// @Tags user
// @Param registerParam body registerParam true "注册参数"
// @Success 200 {string} Message "注册成功"
// @Router /user/register [post]
func (api *UserApi) Register(c *gin.Context) {
// 验证参数
userService := c.MustMake(provider.UserKey).(provider.Service)
logger := c.MustMake(contract.LogKey).(contract.Log)
param := &registerParam{}
if err := c.ShouldBind(param); err != nil {
c.ISetStatus(404).IText("参数错误"); return

}
...
}

按照前面分析的,Register接口是POST请求,请求参数放在Body体中,有三个字段username、password、email。所以我们定义一个registerParam结构来解析这些请求参数,并且使用Gin框架自带的c.ShouldBind方法,把请求Body体中的JSON结构解析为registerParam结构。

这里的ShouldBind方法我们第一次遇到,稍微介绍一下。

ShouldBind方法是Gin框架提供的一个很好用的参数绑定函数,它不仅能将请求体直接绑定到一个数据结构中,还能根据标签,对每个字段进行参数验证。比如我们希望Password是必须要填写的,且字段长度必须大于6个字符。那么在定义结构的时候,我可以用tag的形式标记这个规则,就像这样:

1
Password string `json:"password" binding:"required,gte=6"`

当然绑定tag的写法是要按照Gin的绑定规则来填写的,更多的绑定规则你可以参考官网说明

定义好了参数结构registerParam,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函数的swagger注释中。在Register的注释中使用了这些关键字:

  • Summary接口简要说明
  • Description接口详细说明
  • Accept接口接受的请求格式
  • Produce接口返回的response格式
  • Tag接口的标签,便于归类
  • Param接口参数
  • Success接口成功返回的返回值
  • Router接口路由说明

注释的详细写法你需要参考说明文档。这里还是看下最复杂的Param接口参数说明:

1
// @Param registerParam body registerParam true "注册参数"

这句话告诉swag:我们的接口参数名称为registerParam,它是一个数据结构,存储在Body体中,参数是必须要填写的,参数说明为“注册参数”。

这样,register接口的参数定义就完成了,根据23章讲过的使用swagger的方法,我们通过命令./bbs swagger gen来生成swagger文件:

将生成的文件编译进入项目中,./bbs build self

然后你可以运行命令./bbs app start启动App,或者选择调试模式./bbs dev backend来启动swagger-UI,这里因为我们还是在调试状态,所以选择启动调试模式:

打开浏览器http://127.0.0.1:8070/swagger/index.html,我们就能看到根据接口注释生成的swagger-UI界面了,并且后续可以通过这个界面直接调用接口请求来进行调试:

用户服务设计-模型

定义好接口,开始定义用户服务了。上节课介绍过了,根据一切皆服务的思想,我们已经创建好了用户模块服务,放在app/provider/user目录中。下面的关键是定义这个用户服务提供哪些服务。

首先,用户服务,要不要有一个用户结构来代表用户?是需要有的,我们在不同服务之间传递“用户”的实例,包含用户名、密码、邮箱等信息,后续也有可能扩展更多信息,所以不论是为了服务传递的便捷,还是后续扩展的便捷,都有必要将用户信息封装为一个用户结构

所以,我们在app/provider/user/contract.go中定义一个User结构来表示一个用户,这个user结构中首先有ID字段,代表用户的唯一标识;其次有注册的用户名UserName、密码Password、邮箱Email、创建时间CreatedAt;并且由于用户注册和登录的时候会频繁使用token,我们再定义一个字符串Token字段来存储注册token或者登录token。

1
2
3
4
5
6
7
8
9
10
// User 代表一个用户,注意这里的用户信息字段在不同接口和参数可能为空
type User struct {
ID int64 `gorm:"column:id;primaryKey"` // 代表用户id, 只有注册成功之后才有这个id,唯一表示一个用户
UserName string `gorm:"column:username"`
Password string `gorm:"column:password"`
Email string `gorm:"column:email"`
CreatedAt time.Time `gorm:"column:created_at"`

Token string `gorm:"-"` // token 可以用作注册token或者登录token
}

不知道你注意到了没,定义User结构的时候,我在tag标签里也增加了gorm的标签,意思是这个User对象,同时也可以作为gorm操作的对象使用的。

不光是这里有点小设计,其实我在app/http/module/user中还定义了一个User的相关对象:

1
2
3
4
5
6
// UserDTO  表示输出到外部的用户信息
type UserDTO struct {
ID int64
UserName string
CreatedAt time.Time
}

如果你没有太理解,因为这里涉及上一讲提到的分层“模型”的设计,我们来仔细思考一下。

首先不管分层逻辑是什么样,我们在实现一个业务模块的时候一般会有三种模型的需求。

第一种模型是数据库模型,就是说这个这个模型对应数据库中的某个数据,这个也就是我们在第25章提到的ORM的概念,代码中的数据模型和数据表一一对应,这样操作这个模型就相当于能操作数据表。这种模型我们也称之为持久化对象PO(Persistent Object),表示对象与数据库这种持久化层一一映射。

但是数据库模型和数据表关联太紧密了,一旦数据表修改,我们的数据库模型也需要对应修改,所以就会需要第二种模型,领域模型,DO。就是我们在业务中对某个事物的理解和抽象。

DO模型不一定会依赖数据表的字段,而是依赖于我们对于要建立的业务的抽象。有了这个模型,我们在不同服务、不同模块之间的调用,都直接基于这个领域模型,就能保持各个模块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是一致的。

但是领域模型如果直接输出给用户,比如Web前端用户,有一些是需要进行加工的,比如一些涉及安全的字段需要隐藏、一些字段类型需要转换等。所以输出给前端的是第三种模型,输出模型,我们经常叫它DTO,表示最终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对象。

这三种模型从底层到上层依次为PO、DO、DTO。不管我们的业务是如何分层,基本上绕不开这三种模型的设计。

估计从这段分析中,你也能想到这三种模型之间是存在转换关系的,它们的转换也是一个比较繁琐的过程,比如DO转换为DTO,记得吗我们还专门设计了一个映射层,就是app/http/module/user/mapper.go中定义的各种映射方法。

那有没有节省代码量,快速开发的方法呢?有的,就是将这三种模型合并。

至于怎么合并,不同的业务有会有不同的选择了。有的人会选择将领域模型和输出模型合并,就是直接将领域模型输出给前端业务;也有的人选择将领域模型和数据库模型合并,在领域模型中增加数据库的操作字段;当然有更极致的设计将这三种模型统一合并,使用一个模型,不仅操作数据库,也操作前端返回值。

不同的合并策略各有好处和劣势。不过好处基本一样,能有效降低某些层的代码量,提升开发效率。而缺点也差不多,就是合并之后,一旦合并的两层有不同的需求,修改起来可能就会非常复杂了。比如将领域模型和输出模型合并后,如果不断有需求要修改输出模型,原先的name字段要修改为username,或者原先输出的电话号码要将某些位置替换为*号,又需要将其分离。

所以三层不同“模型”的优化,实际上需要你对业务有足够的理解,才能精准判断出大致哪几层合并后在“未来”不会有重构的需求。

比如这里我实际上创建了两个模型,UserDTO和User,也就是选择将数据库模型和领域模型合并。因为我觉得我们这个网站的数据库模型比较简单,并且基本上和业务领域中的用户逻辑是一致的,只有一两个字段会稍微有些不同。所以我有把握,后续对“用户”这个业务逻辑的需求,都不会影响数据库和业务领域的一致,就做了这个选择。

但是提醒一下,如果在你的业务中某个逻辑比较复杂,比如“用户”这个逻辑基本上要由几个数据表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用户逻辑,那么这种选择就是错误的了。

另外坚持将UserDTO单独分开,这也是我的经验之谈。越接近前端,需求变化越频繁,修改/增加/删除某个前端展示字段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比比皆是。所以这个输出层模型我一般习惯单独写出来。

好讲到这里,相信你就可以理解在“用户服务”中定义模型User会同时带着gorm标签的含义了,就是代表,我会使用这个模型来操作数据库的。

后端开发剩下的两个步骤,我们下一节课再继续讲解。这节课所有的代码都上传到geekbang/31分支了。你可以对比查看。

小结

分析用户模块的注册和登录两个部分后,我们开始开发后端了,但并不是一上手就开始接口逻辑编写,也不是一开始就考虑我应该用数据库还是缓存实现用户存储。而是依照四个步骤:

1,接口swagger化

2,定义用户服务协议

3,开发模块接口

4,实现用户服务协议

hade框架的整体都是不断在强调“协议优于实现”,接口是后端和前端定义的协议,用户服务是后端模块与模块之间定义的协议。对于一个业务,最重要的是定义好、说明清楚这些协议,然后才是实现好这些协议。希望hade框架带给你的不仅仅是工具和功能上的便利,更多是开发思维和流程的转变。

思考题

看完关于“模型”的讨论,你一定会有很多观点想要交流,比如你的实际项目中,业务架构师是怎么分层的,在每一层是否有定义对应的模型,是否有合并不同的模型?具体业务中的模型设计方式你是否认可?如果你来重新设计一个模型设计,会怎么设计?
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