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:
上一节课我们把前端Vue融合进hade框架中,让框架能直接通过命令行启动包含前端和后端的一个应用,今天继续思考优化。
在使用Vue的时候,你一定使用过npm run dev
这个命令,为前端开启调试模式,在这个模式下,只要你修改了src下的文件,编译器就会自动重新编译,并且更新浏览器页面上的渲染。这种调试模式,为开发者提高了不少开发效率。
那这种调试模式能否应用到Golang后端,让前后端都开启这种调试模式,来进一步提升我们开发应用的效率呢?接下来两节课,我们就来尝试实现这种调试模式。
方案思考和设计
先来思考下调试模式应该怎么设计?因为分为前端和后端,关于Vue前端,既然已经有了npm run dev
这种调试模式,自然可以直接使用这种方式,要改的主要就是后端。
对于后端Golang代码,Golang本身并没有提供任何调试模式的方式进行代码调试,只能先通过go build
编译出二进制文件,通过运行二进制文件再启动服务。那我们如何实现刚才的想法,一旦修改代码源文件,就能重新编译运行呢?
相信你一定很快想到了之前实现过配置文件的热更新。在第16章开发配置服务的时候,我们使用了fsnotify库,来对配置目录下的所有文件进行变更监听,一旦修改了配置目录下的文件,就重新更新内存中的配置文件map。
那这里是否可以如法炮制,将AppPath目录下的文件也进行监听呢?一旦这个目录下的文件有了变更,就重新编译运行后端服务?
是的,原理可行,我们完全可以按照这种想法来构想一下。现在假设我们监听了后端文件,能变更调试后端服务,也能通过Vue自带命令调试前端,但这里又遇到难点了,如果需要前后端服务同时调试呢?
前端启动调试模式的方式和我们之前的编译方式完全不一样,它是直接启动一个端口来服务,并没有在dist下生成最终编译文件。这样,我们上一章设计的后端直接代理最终编译文件的方法就无法使用了。怎么办?
虽然过程不一样,但启动后的行为是差不多的。后端,实现了监听文件重新编译启动后,也是启动了一个进程来提供服务。思考到这里,自然而然,我们就想到是否能在前端和后端服务的前面,设计一个反向代理proxy服务呢?
让所有外部请求进入这个反响代理服务,然后由反向代理服务进行代理分发,前端请求分发到前端进程,后端请求分发到后端进程。
方案思路很流畅,我们来看如何实现。
实现技术难点分析
先攻坚最关键的技术难点,如何实现反向代理。
所谓反向代理,就是能将一个请求按照条件分发到不同的服务中去。在Golang中的net/http/httputil包中提供了ReverseProxy这么一个数据结构,它是实现整个反向代理的关键。
我们使用命令go doc net/http/httputil.ReverseProxy
看下这个数据结构的定义,每个字段的说明我详细写在代码注释里面了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// 反向代理
type ReverseProxy struct {
// Director这个函数传入的参数是新复制的一个请求,我们可以修改这个请求
// 比如修改请求的请求Host或者请求URL等
Director func(*http.Request)
// Transport 代表底层的连接池设置,比如连接最长保持多久等
// 如果不填的话,则使用默认的设置
Transport http.RoundTripper
// FlushInterval表示多久将下游的response的数据拷贝到proxy的response
FlushInterval time.Duration
// ErrorLog 表示错误日志打印的句柄
ErrorLog *log.Logger
// BufferPool表示将下游response拷贝到proxy的response的时候使用的缓冲池大小
BufferPool BufferPool
// ModifyResponse 函数表示,如果要将下游的response内容进行修改,再传递给proxy
// 的response,这个函数就可以进行设置,但是如果这个函数返回了error,则将response
// 传递进入ErrorHandler,否则使用默认设置
ModifyResponse func(*http.Response) error
// ErrorHandler 处理ModifyResponse返回的Error
ErrorHandler func(http.ResponseWriter, *http.Request, error)
}
这里我着重解释一下这次会使用到的三个字段Director、ModifyResponse、ErrorHandler,Director是必须填写的,而ModifyResponse、ErrorHandler是可选的。
Director的参数是请求,表示如何对请求进行转发。最简单的,我们可以修改请求的目标Host,将请求转发到后端的服务。具体如何使用,可以看net/http/httputil库带的NewSingleHostReverseProxy方法,它将请求转发给后端target地址的时候,直接将request的scheme、host、path都进行了替换。这个方法也是后面我们经常要用到的。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// 将原先的请求转发到target地址
func NewSingleHostReverseProxy(target *url.URL) *ReverseProxy {
targetQuery := target.RawQuery
// 设置director
director := func(req *http.Request) {
// 将原先的request替换scheme, host,path。
req.URL.Scheme = target.Scheme
req.URL.Host = target.Host
req.URL.Path, req.URL.RawPath = joinURLPath(target, req.URL)
...
}
return &ReverseProxy{Director: director}
}
其次是ModifyResponse字段,在下游response要拷贝给上游proxy的response的时候,会使用到它代表的函数,如果我们要对下游的返回数据进行修改,就可以设置这个字段。1
ModifyResponse func(*http.Response) error
这个字段的参数就只有一个,http.Response
指针,代表的是下游返回给上游的返回结构,我们可以对这个指针的内容进行操作。而返回值error,代表操作的结果,如果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,会返回error。
返回的error,就会进入第三个字段函数ErrorHandler中。1
ErrorHandler func(http.ResponseWriter, *http.Request, error)
ErrorHandler有三个参数,responseWriter是新proxy的reponse的写句柄,request是Director修改后给下游的request,而error则是ModifyResponse处理后的error。
了解清楚这三个字段函数中每个参数和返回值是非常重要的,这样才能准确地使用这些字段。下面我们就活学活用这个ReverseProxy。
使用ReverseProxy作为反向代理,那么对应的路由规则是什么样的呢?什么样的请求进入后端,什么样的请求进入前端呢?这里我们需要再思考下。
还记得么,在上一节课增加前端代码Vue进入hade框架中的时候,我们使用了一个中间件static,来将请求按照规则进行分发:如果请求地址在dist目录中存在,返回对应的请求文件,而如果请求地址在dist目录中不存在,就什么都不做,进行后续的路由规则判定。
但是在调试模式下,并没有前端编译环境,那我们怎么判断这个请求是进入前端,还是进入后端呢?这里是一个比较难的点。
可以反过来做。一个请求到了,直接先请求一下后端服务,如果后端发现请求不存在,返回404NotFound之后,我们再将请求再请求到前端服务,就可以完美解决这个问题。这里用到刚才学习的ReverseProxy结构里面的Director。
在Director中,将请求设置为转发给后端服务。这样当后端服务查找到路由不存在,返回404的时候,我们是能在ModifyResponse中获取到后端返回的StatusCode的。之后再判断如果为404,让ModifyResponse返回一个自定义的NotFoundErr。
一旦ModifyResponse返回了Error,就会进入到ErrorHandler函数中,在这个函数中,我们判断一下参数中的error是否是之前定义的NotFoundErr,如果是的话,就再用NewSingleHostReverseProxy来创建一个前端的Proxy,将这个请求代理到前端服务中。
把这段实现的网关服务逻辑翻译成代码,在framework/command/dev.go中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// 重新启动一个proxy网关
func (p *Proxy) newProxyReverseProxy(frontend, backend *url.URL) *httputil.ReverseProxy {
...
// 先创建一个后端服务的directory
director := func(req *http.Request) {
req.URL.Scheme = backend.Scheme
req.URL.Host = backend.Host
}
// 定义一个NotFoundErr
NotFoundErr := errors.New("response is 404, need to redirect")
return &httputil.ReverseProxy{
Director: director, // 先转发到后端服务
ModifyResponse: func(response *http.Response) error {
// 如果后端服务返回了404,我们返回NotFoundErr 会进入到errorHandler中
if response.StatusCode == 404 {
return NotFoundErr
}
return nil
},
ErrorHandler: func(writer http.ResponseWriter, request *http.Request, err error) {
// 判断 Error 是否为NotFoundError, 是的话则进行前端服务的转发,重新修改writer
if errors.Is(err, NotFoundErr) {
httputil.NewSingleHostReverseProxy(frontend).ServeHTTP(writer, request)
}
}}
}
command设计
思考清楚了技术难点,我们就可以开始设计命令了。这里为我们的框架重新定义一个dev一级命令,这个命令专门是调试模式,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,只是显示帮助信息。而它下面有三个二级命令:dev frontend
调试前端、dev backend
调试后端、dev all
前后端同时调试。1
2
3
4./hade dev //显示帮助信息
./hade dev frontend // 调试前端
./hade dev backend // 调试后端
./hade dev all // 显示所有
在定义工具命令的时候,如果遇到有前端和后端的,我们应该统一在命令中使用关键字frontend和backend分别代表前后端,这样可以给使用者不断加深强调这两个关键字,这样我们在使用命令的时候,就能很快反应出前后端对应的命令了。
创建一个framework/command/dev.go来存放这个调试命令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// 初始化Dev命令
func initDevCommand() *cobra.Command {
devCommand.AddCommand(devBackendCommand)
devCommand.AddCommand(devFrontendCommand)
devCommand.AddCommand(devAllCommand)
return devCommand
}
// devCommand 为调试模式的一级命令
var devCommand = &cobra.Command{
Use: "dev",
Short: "调试模式",
RunE: func(c *cobra.Command, args []string) error {
c.Help()
return nil
},
}
// devBackendCommand 启动后端调试模式
var devBackendCommand = &cobra.Command{
Use: "backend",
Short: "启动后端调试模式",
RunE: func(c *cobra.Command, args []string) error {
...
},
}
// devFrontendCommand 启动前端调试模式
var devFrontendCommand = &cobra.Command{
Use: "frontend",
Short: "前端调试模式",
RunE: func(c *cobra.Command, args []string) error {
...
},
}
// 同时启动前端和后端调试
var devAllCommand = &cobra.Command{
Use: "all",
Short: "同时启动前端和后端调试",
RunE: func(c *cobra.Command, args []string) error {
...
},
}
同时在framework/command/kernel.go中,我们加上dev的命令:1
2
3
4
5// 框架核心命令
func AddKernelCommands(root *cobra.Command) {
...
// dev 调试命令
root.AddCommand(initDevCommand())
proxy类的设计
定义了dev命令的设计,我们再思考一下它如何实现。首先需要一个结构来承担起调试模式所有的逻辑,这里定义为Proxy结构。proxy结构和proxy结构对应的方法我们都存放在framework/command/dev.go中:1
2
3
4// Proxy 代表serve启动的服务器代理
type Proxy struct {
...
}
同时定义一个NewProxy方法来初始化这个Proxy结构:1
func NewProxy(c framework.Container) *Proxy
在初始化proxy的时候,需要容器中的一些服务,比如配置文件服务等,所以这里传递了一个容器的参数。
这个proxy结构应该有几个方法,按照代理分发的结构示意图,我们要定义proxy服务需要的方法、前端服务需要的方法和后端服务需要的方法。
针对proxy服务,首先需要定义我们在讲反向代理技术难点的时候提到的方法newProxyReverseProxy,用来创建一个代理前后端的代理ReverseProxy结构。1
func (p *Proxy) newProxyReverseProxy(frontend, backend *url.URL) *httputil.ReverseProxy
其次,还需要一个启动proxy的方法startProxy。它的传入参数就直接设置为两个bool,代表是否要开启前端服务的代理、以及是否要开启后端服务的代理。1
func (p *Proxy) startProxy(startFrontend, startBackend bool) error
再来定义前后端服务的方法。明显要有一个方法能启动前端服务、也要有一个方法能启动后端服务:1
2func (p *Proxy) restartFrontend() error
func (p *Proxy) restartBackend() error
这里注意一下,前端服务是直接使用npm run dev
命令启动调试模式的,而后端服务是先进行go build
再进行go run
,所以后端服务是需要进行编译的,所以我们还需要一个编译后端服务的方法:1
func (p *Proxy) rebuildBackend() error
同时,由于前端服务已经自己有了监控文件变更的逻辑,不需要我们再监控前端文件是否有变更了。而后端服务需要一个函数来监控源码文件的变更:1
func (p *Proxy) monitorBackend() error
这个监控文件我们设计为阻塞式的,在for循环中不断监控文件的变动,所以在调用的时候,如果不需要在这个函数中阻塞,可以开启一个Goroutine进行监听。
有了这些函数,我们就串联一下上面的command的设计。
首先前端调试模式,就非常简单,启动一个只带有前端的proxy就行:1
2
3
4
5
6
7
8
9// devFrontendCommand 启动前端调试模式
var devFrontendCommand = &cobra.Command{
...
RunE: func(c *cobra.Command, args []string) error {
// 启动前端服务
proxy := NewProxy(c.GetContainer())
return proxy.startProxy(true, false)
},
}
其次是后端调试模式,先启动一个Goroutine监听后端文件,再启动一个只有后端的proxy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// devBackendCommand 启动后端调试模式
var devBackendCommand = &cobra.Command{
...
RunE: func(c *cobra.Command, args []string) error {
proxy := NewProxy(c.GetContainer())
// 监听后端文件
go proxy.monitorBackend()
// 启动只有后端的proxy
if err := proxy.startProxy(false, true);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return nil
},
}
而前后端同时调试,则是先启动一个Goroutine监听后端文件,再同时启动监听前后端的proxy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var devAllCommand = &cobra.Command{
...
RunE: func(c *cobra.Command, args []string) error {
proxy := NewProxy(c.GetContainer())
// 监听后端文件
go proxy.monitorBackend()
// 启动前后端同时监听的proxy
if err := proxy.startProxy(true, true); err != nil {
return err
}
return nil
},
}
今天只在framework/command/目录下增加了一个dev.go文件,代码地址在geekbang/19分支上。下节课我们继续完成调试模式的具体实现。
小结
今天这节课最关键的点就在于ReverseProxy的运用。ReverseProxy是Golang标准库提供的反向代理的实现方式。而反向代理,在实际业务开发过程中实际上是非常好用的。
比如我们在业务开发过程中很有可能会需要自研网关,来全局代理和监控所有的后端接口;又或者在拆分微服务的时候,需要有一个统一路由层来引导流量。这个ReverseProxy结构的熟练使用就是这些功能的核心关键。
今天我们为hade框架增加了调试模式,这个模式在很多Golang的框架中是没有的,算是我们的hade框架的一大特色了。大多数框架是依赖于日志进行编译调试。而hade框架之所以能提供这种方便的调试模式,也是依赖于我们前面已经实现的前后端一体、目录服务,配置服务等逻辑。
在实际工作中,特别在调试的时候,这种调试模式一定能为你带来很大的便利。
思考题
讲ReverseProxy时,我们的逻辑是先请求后端服务,如果后端服务出现404,再请求前端。这里有两个问题你可以思考下:
1,可以不可以先请求vue的前端服务,如果前端服务出现404,再请求后端呢?
2,某些vue确定的请求地址,比如”/app.js”,“/”,是否可以不用走这个先后端服务、再前端服务的逻辑?如果可以,怎么做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