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:
代码结构图
路由规则的需求
- 需求1:HTTP方法匹配,比如GET、POST、PUT、DELETE。
- 需求2:静态路由匹配,在第一讲中提到的DefaultServerMux这个路由器,从内部的map中直接根据key寻找value,这种查找路由的方式就是静态路由匹配。
- 需求3:批量通用前缀
- 需求4:动态路由匹配
1 | // 注册路由规则 |
实现HTTP方法和静态路由匹配
首先看第一个需求和第二个需求。由于有两个待匹配的规则,Request-URI和Method,所以自然联想到可以使用两级哈希表来创建映射。
第一级hash是请求Method,第二级hash是Request-URI。
接下来按框架使用者使用路由的顺序分成四步来完善这个结构:定义路由map、注册路由、匹配路由、填充ServeHTTP方法。
首先,第一层map的每个key值都代表Method,而且为了避免之后在匹配的时候,要转换一次大小写,将每个key都设置为大写。
core.go
1 | // 框架核心结构 |
下一步就是路由注册,将路由注册函数按照Method名拆分为4个方法:Get、Post、Put和Delete。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// 对应 Method = Get
func (c *Core) Get(url string,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) {
upperUrl := strings.ToUpper(url)
c.router["GET"][upperUrl] = handler
}
// 对应 Method = POST
func (c *Core) Post(url string,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) {
upperUrl := strings.ToUpper(url)
c.router["POST"][upperUrl] = handler
}
// 对应 Method = PUT
func (c *Core) Put(url string,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) {
upperUrl := strings.ToUpper(url)
c.router["PUT"][upperUrl] = handler
}
// 对应 Method = DELETE
func (c *Core) Delete(url string,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) {
upperUrl := strings.ToUpper(url)
c.router["DELETE"][upperUrl] = handler
}
这里将URL全部转换为大写了,在后续匹配路由的时候,也要记得把匹配的URL进行大写转换,这样的路由就会是“大小写不敏感”的,对使用者的容错性就大大增加了。
注册完路由之后,如何匹配路由就是第三步需要做的事情了。首先实现匹配路由方法。
core.go
1 | // 匹配路由,如果没有匹配到,返回nil |
代码很容易看懂,匹配逻辑就是去二层哈希map中一层层匹配,先查找第一层匹配Method,再查第二层匹配Request-URI。
最后,就可以填充未实现的ServeHTTP方法了,所有请求都会进到这个函数中处理。
core.go
1 | func (c *Core) ServeHTTP(response http.ResponseWriter, request *http.Request) { |
这个函数就把前面三讲的内容都串起来了。先封装第二讲创建的自定义Context,然后使用FindRouteByRequest函数寻找需要的路由,如果没有找到路由,返回404状态码;如果找到了路由,就调用路由控制器,另外如果路由控制器出现内部错误,返回500状态码。
到这里,第一个和第二个需求就都完成了。
实现批量通用前缀
对于第三个需求,可以通过一个Group方法归拢路由前缀地址。
route.go
1 | // 注册路由规则 |
看下这个Group方法,它的参数是一个前缀字符串,返回值应该是包含Get、Post、Put、Delete方法的一个结构,给这个结构命名Group,在其中实现各种方法。
这么设计直接返回Group结构,确实可以实现功能,但试想一下,随着框架发展,如果发现Group结构的具体实现并不符合的要求了,需要引入实现另一个Group2结构,该怎么办?直接修改Group结构的具体实现么?
其实更好的办法是使用接口来替代结构定义。在框架设计之初,要保证框架使用者,在最少的改动中,就能流畅迁移到Group2,这个时候,如果返回接口IGroup,而不是直接返回Group结构,就不需要修改core.Group
的定义了,只需要修改core.Group
的具体实现,返回Group2就可以。
尽量使用接口来解耦合,是一种比较好的设计思路。
这里定义IGroup接口来作为Group方法的返回值。在框架文件夹下创建group.go文件来存放分组相关的信息:1
2
3
4
5
6
7// IGroup 代表前缀分组
type IGroup interface {
Get(string, ControllerHandler)
Post(string, ControllerHandler)
Put(string, ControllerHandler)
Delete(string, ControllerHandler)
}
并且继续搭好Group结构代码来实现这个接口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// 初始化Group
func NewGroup(core *Core, prefix string) *Group {
return &Group{
core: core,
prefix: prefix,
}
}
// 实现Get方法
func (g *Group) Get(uri string,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) {
uri = g.prefix + uri
g.core.Get(uri, handler)
}
....
// 从core中初始化这个Group
func (c *Core) Group(prefix string) IGroup {
return NewGroup(c, prefix)
}
这个Group结构包含自身的前缀地址和Core结构的指针。它的Get、Put、Post、Delete方法就是把这个Group结构的前缀地址和目标地址组合起来,作为Core的Request-URI地址。
回到的路由,使用IGroup接口后,core.Group
这个方法返回的是一个约定,而不依赖具体的Group实现。
实现动态路由匹配
首先,一旦引入了动态路由匹配的规则,之前使用的哈希规则就无法使用了。因为有通配符,在匹配Request-URI的时候,请求URI的某个字符或者某些字符是动态变化的,无法使用URI做为key来匹配。那么,就需要其他的算法来支持路由匹配。
这个问题本质是一个字符串匹配,而字符串匹配,比较通用的高效方法就是字典树,也叫trie树。
先简单梳理下trie树的数据结构。trie树不同于二叉树,它是多叉的树形结构,根节点一般是空字符串,而叶子节点保存的通常是字符串,一个节点的所有子孙节点都有相同的字符串前缀。
所以根据trie树的特性,结合前三条路由规则,可以构建出这样的结构:1
2
3
4
51 /user/login
2 /user/logout
3 /subject/name
4 /subject/name/age
5 /subject/:id/name
这个trie树是按照路由地址的每个段(segment)来切分的,每个segment在trie树中都能找到对应节点,每个节点保存一个segment。树中,每个叶子节点都代表一个URI,对于中间节点来说,有的中间节点代表一个URI(比如上图中的/subject/name),而有的中间节点并不是一个URI(因为没有路由规则对应这个URI)。
1,定义树和节点的数据结构
2,编写函数:“增加路由规则”
3,编写函数:“查找路由”
4,将“增加路由规则”和“查找路由”添加到框架中
首先定义对应的数据结构(node和tree)。先在框架文件夹下创建tree.go文件,存储trie树相关逻辑。
1 | // 代表树结构 |
Tree结构中包含一个根节点,只是这个根节点是一个没有segment的空的根节点。
node的结构定义了四个字段。childs字段让node组成了一个树形结构,handler是具体的业务控制器逻辑存放位置,segment是树中的这个节点存放的内容,isLast用于区别这个树中的节点是否有实际的路由含义。
有了数据结构后,第二步,就往Tree这个trie树结构中增加“路由规则”的逻辑。之前提过会存在通配符,那直接加规则其实是有可能冲突的。比如:1
2/user/name
/user/:id
这两个路由规则实际上就冲突了,如果请求地址是/user/name
,那么两个规则都匹配,无法确定哪个规则生效。所以在增加路由之前,需要判断这个路由规则是否已经在trie树中存在了。
可以用matchNode方法,寻找某个路由在trie树中匹配的节点,如果有匹配节点,返回节点指针,否则返回nil。matchNode方法的参数是一个URI,返回值是指向node的指针,它的实现思路是使用函数递归:
首先,将需要匹配的URI根据第一个分隔符/进行分割,只需要最多分割成为两个段。
如果只能分割成一个段,说明URI中没有分隔符了,这时候再检查下一级节点中是否有匹配这个段的节点就行。
如果分割成了两个段,用第一个段来检查下一个级节点中是否有匹配这个段的节点。
- 如果没有,说明这个路由规则在树中匹配不到。
- 如果下一级节点中有符合第一个分割段的(这里需要注意可能不止一个符合),就将所有符合的节点进行函数递归,重新应用于matchNode函数中,只不过这时候matchNode函数作用于子节点,参数变成了切割后的第二个段。
整个流程里,会频繁使用到“过滤下一层满足segment规则的子节点”,所以也用一个函数filterChildNodes将它封装起来。这个函数的逻辑就比较简单了:遍历下一层子节点,判断segment是否匹配传入的参数segment。
tree.go
1 | // 判断一个segment是否是通用segment,即以:开头 |
现在有了matchNode和filterChildNodes函数,就可以开始写第二步里最核心的增加路由的函数逻辑了。
首先,确认路由是否冲突。先检查要增加的路由规则是否在树中已经有可以匹配的节点了。如果有的话,代表当前待增加的路由和已有路由存在冲突,这里用到了刚刚定义的matchNode。更新刚才框架文件夹中的tree.go文件:1
2
3
4
5
6
7
8
9
10// 增加路由节点
func (tree *Tree) AddRouter(uri string,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) error {
n := tree.root
// 确认路由是否冲突
if n.matchNode(uri) != nil {
return errors.New("route exist: " + uri)
}
...
}
然后继续增加路由规则。增加路由的每个段时,先去树的每一层中匹配查找,如果已经有了符合这个段的节点,就不需要创建节点,继续匹配待增加路由的下个段;否则,需要创建一个新的节点用来代表这个段。这里,用到了定义的filterChildNodes。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// 增加路由节点
/*
/book/list
/book/:id (冲突)
/book/:id/name
/book/:student/age
/:user/name
/:user/name/:age(冲突)
*/
func (tree *Tree) AddRouter(uri string, handler ControllerHandler) error {
n := tree.root
if n.matchNode(uri) != nil {
return errors.New("route exist: " + uri)
}
segments := strings.Split(uri, "/")
// 对每个segment
for index, segment := range segments {
// 最终进入Node segment的字段
if !isWildSegment(segment) {
segment = strings.ToUpper(segment)
}
isLast := index == len(segments)-1
var objNode *node // 标记是否有合适的子节点
childNodes := n.filterChildNodes(segment)
// 如果有匹配的子节点
if len(childNodes) > 0 {
// 如果有segment相同的子节点,则选择这个子节点
for _, cnode := range childNodes {
if cnode.segment == segment {
objNode = cnode
break
}
}
}
if objNode == nil {
// 创建一个当前node的节点
cnode := newNode()
cnode.segment = segment
if isLast {
cnode.isLast = true
cnode.handler = handler
}
n.childs = append(n.childs, cnode)
objNode = cnode
}
n = objNode
}
return nil
}
到这里,第二步增加路由的规则逻辑已经有了,要开始第三步,编写“查找路由”的逻辑。这里你会发现,由于之前已经定义过matchNode(匹配路由节点),所以这里只需要复用这个函数就行了。1
2
3
4
5
6
7
8
9// 匹配uri
func (tree *Tree) FindHandler(uri string) ControllerHandler {
// 直接复用matchNode函数,uri是不带通配符的地址
matchNode := tree.root.matchNode(uri)
if matchNode == nil {
return nil
}
return matchNode.handler
}
前三步已经完成了,最后一步,把“增加路由规则”和“查找路由”添加到框架中。还记得吗,在静态路由匹配的时候,在Core中使用哈希定义的路由,这里将哈希替换为trie树。
core.go
1 | type Core struct { |
对应路由增加的方法,也从哈希的增加逻辑,替换为trie树的“增加路由规则”逻辑。
core.go
1 | // 匹配GET 方法, 增加路由规则 |
之前在Core中定义的匹配路由函数的实现逻辑,从哈希匹配修改为trie树匹配就可以了。
core.go
1 | // 匹配路由,如果没有匹配到,返回nil |
动态匹配规则就改造完成了。
验证
验证一下:定义包含有静态路由、批量通用前缀、动态路由的路由规则,每个控制器就直接输出控制器的名字,然后启动服务。
route.go
1 | // 注册路由规则 |
同时在业务文件夹下创建对应的业务控制器user_controller.go和subject_controller.go。具体里面的逻辑代码就是打印出对应的控制器名字,比如1
2
3
4
5func UserLoginController(c *framework.Context) error {
// 打印控制器名字
c.Json(200, "ok, UserLoginController")
return nil
}
来看服务启动情况:访问地址/user/login
匹配路由UserLoginContorller。
访问地址/subject/list/all
匹配路由SubjectListController。
访问地址/subject/100
匹配动态路由SubjectGetController。
路由规则符合要求!
思考题
针对第三个需求“批量通用前缀”,扩展一下变成:需要能多层嵌套通用前缀,这么定义路由: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// 注册路由规则
func registerRouter(core *framework.Core) {
// 静态路由+HTTP方法匹配
core.Get("/user/login", UserLoginController)
// 批量通用前缀
subjectApi := core.Group("/subject")
{
subjectInnerApi := subjectApi.Group("/info")
{
subjectInnerApi.Get("/name", SubjectNameController)
}
}
}
如何实现呢?